高级工商管理

招生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 [1-3]   学校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学校;2005年,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 [1-2]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共有29个学院/直属系,24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221人、研究生(国内)30895人,学位留学生2722人;专任教师3014名,其中教授989名,两院院士45名;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简称中国海大、海大,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等联盟成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后历经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时期,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青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等为基础,于1959年3月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设有19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有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两院院士13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学校已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居985工程高校第16位 ;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301-400位     历史沿革     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8月,直系要员高恩洪选用德国侵占青岛时     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     1925年5月,直奉战争再起,直系败北,校长高恩洪被逼去职。1925年只招收了铁路管理科学生20人,1926至1927年未再招生,1928年5月停办,学生均按结业处理。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何思源、杨振声、赵太侔、杜光埙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在济南筹建国立山东大学,但因"五三"惨案后日本拒不从济南撤兵,筹备工作无法进行。     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在青岛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校址就选在原私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4月,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奉命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新成立了水产、地质矿产、农艺、园艺、电机工程等5个系;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     山东大学     1951年3月,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3年,根据高教部指示,天津市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设备并入水产系。     山东海洋学院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后,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59年3月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62年,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     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     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     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     1978年初,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海洋大学     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题写校名)。     1994年,学校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     1989年,外国语学院的整体迁入浮山校区,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2002年6月,由学校牵头,联合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建工学院,组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2003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     2004年,学校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2005年10月,学校加盟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     2006年9月,继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三个校区——崂山校区于正式启用。     2007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建成启用;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8年,学校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筹建德克萨斯     A&M大学孔子学院。     2009年10月,学校入选“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2010年6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     2011年,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6月,学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我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     2014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     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4月,学校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2月,学校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盟国际南极学院。     2016年10月,学校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校。1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     2017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9月,学校入选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列入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同年,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2018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8月,学校加入国际海洋科普联盟。9月,学校撤销法政学院,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数量增加至19所。12月,“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四方共建”)正式启动实施。     2019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月,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门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54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3人,“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9人、“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0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师10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     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迟子建、张炜,及毕淑敏、余华、郑愁予、尤凤伟、王海、严力、邓刚、刘西鸿等12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有500多位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有本科专业73个,招生专业66个,含海洋科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法学类(中外合作办学),覆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7个;国家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有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水产养殖、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药学、法学、食品科学、工程、化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学实验教学中心、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区、水产养殖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海洋化学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信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泰祥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尔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法语、英语(成人高教)     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经济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渔业科学与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5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1个,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和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3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报刊文献约250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500余万册、数据库303个,图书馆以中国海洋大学突出的海洋、水产学科传统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建设了实体海洋文库,纸本馆藏图书6万余册,面向读者开放。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学术期刊     根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社,负责编辑、出版、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英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动物学记录、德国数学文摘以及美国剑桥科学社网站等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授予的精品期刊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源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海洋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学与法学研究、语言与文学研究、学术专题等,其中海洋发展研究为特色栏目。学报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等称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Expanded)、美国《化学文摘:光盘版》(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     《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季刊)是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为内部定期刊物,每年3、6、9、12月出版,主要在校内发行,并与中国国内数百家高教研究单位同行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自1960年开始接收国际学生,截至2017年,共有来自82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221名。学生主要来自韩国、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德国、法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中美法学、中澳海洋科学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别有学生174人和164人。HND项目在校生人数共计200人。 [91]     根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办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建立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     目前,学校合作伙伴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德克萨斯A&M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阿拉巴马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等,德国波恩大学、汉堡大学、不来梅大学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南安普敦大学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挪威卑尔根大学等、以色列海法大学等,日本东北大学等、韩国高丽大学等。     2019年1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公布,中国海洋大学4个项目获批,居全国高校首位。合作单位包括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美国罗德岛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学校未来3年每个项目可自主选派约30名研究生赴合作单位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校徽     中国海洋大学校徽为环状圆形,外部环     状部分底色为白色,上部环绕红色的黑体字体“中国海洋大学”,下部环绕蓝色的黑体字体“OCEANUNIVERSITYOFCHINA”;内部圆形部分上部天蓝色代表天空,下部海蓝色和三条白色波浪线代表海洋;天蓝色部分上部为白色的横排华文新魏体字体“1924”,表示学校创立的年份。     学校校徽为写有“中国海洋大学”的长方形金属证章,字形为邓小平书写,红底白字、白底红字和蓝底红字样式分别供教职员工、本科生和研究生佩戴。     吉祥物     吉祥物-“海之子”,以水滴为基本元素,其创意于“汪洋大海由水滴汇聚而成”和成语“水滴石穿”。它既是中国海洋大学万千学子的象征,又反映海大人谋发展、求腾达的不懈追求和持恒精神。     校旗     校旗面为矩形,高、长比为1:1.5,通过规格为六种:分别为1920×2280、1600×2400、1280×1920、960×140、640×960、440×660;旗面海大海蓝色(C100 M80),旗杆为白色;旗面图案和文字为海大标志徽和小平体校名。     精神文化     校训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海纳百川出处有三:(1)《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2)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海,天池也,此纳百川者。”(3)林则徐堂联:海纳百     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意指:海之大,能容纳一切河流之水。形容度量、气度、胸怀之宽广。喻指海大培育之人应虚怀若谷,有大海般的胸襟;海大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海大能容纳包括大师级人才在内的各路群英,能采纳来自各界的有益之言行、有益之成果。     “取则”出自晋陆机之《文赋·序》:“操斧伐柯,取则不远。”其字面意义是说,拿着斧子去砍斧柄,所要砍的斧柄的样子(如长短、粗细、木质等)已在心中有数,不会没有标准。朱熹之《中庸章句集注》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取,这里用其选择、探求之意;则,这里指法则、规则、规律。取则,是指干事情、做学问要有所分析、综合,探求科学规律,既要遵循法则、规则,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条规之中。     “行远”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说的是君子求学之道:欲达远大目标,必定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     “取则行远”意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精神,又能够眼界高远、目标远大,且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体现了海大人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四任院长李铁映,第五任院长陈奎元,第六任院长王伟光,现任院长谢伏瞻。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加拿大卡普顿大学

   卡普顿大学(CBU)是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大学。下设4个学院,分别是文学院,理工学院,商学院和专业性研究学院。大学的教学模式在加拿大为首创,融文学、理工、科技贸易于一体。卡普顿大学在2015年加拿大权威大学排名《麦克林杂志》评选的加拿大基础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十八名。卡普顿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提供有关联、有意义和循序渐进的课程,商学院的MBA课程(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是北美独一无二的。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1952年由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学。     截至2018年底,学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设50个本科专业,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总数3368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     2018年,8个学科进入“世界大学学科500强”; [2-3]  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4]  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中央直管副部级院校。 [1-2]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7家附属医院。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810亩,建筑总面积180余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7757人,硕士研究生12852人,博士研究生5246人。另有国际留学生3468人。校友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50余人。

布雷斯特商学院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JN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领导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国侨办、广东省三方签约重点共建大学,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38485人,其中本科生27241人,研究生11244人,外国留学生14388人;有专任教师23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含特聘、讲座、青年长江)16人,杰青、优青获得者35人,“珠江学者”43人,教授682人,副教授866人,博士生导师741人,硕士生导师1547人。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18年5月,学校研究后决定变通章程,并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凡国内高等小学毕业,其父兄或保护人现在南洋经营商业者,又师范科华侨学生有缺额,而国内学生有赴南洋为教师之志愿,且具有相当资格者,均得适用入学手续,准予入学试验。”

比利时列日大学

   列日大学(法语:Université de Liège [简称 ULg],荷语:Universiteit Luik,英语:University of Liège,拉丁语:Universitas Leodiensis)位于比利时列日省的列日附近。成立时间是1817年。在校学生17000名。   又称国立列日大学或烈日大学,成立于1817年,是第一所由国家资助的公立法语国际性大学,是欧洲最早成立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位于比利时的法语区首府——第三大城市列日市。近两百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齐全、以先进严谨的学术教育和一流科研水平而著称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现有教授400名,科学研究员1500名,在校学生14000名,其中2050   名为来自7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同时大学的图书馆还是欧洲最大的科学图书馆之一。   列日大学2006年1月,中国国家汉办授权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列日大学合作建立列日孔子学院,同年10月,列日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比利时法语区唯一的孔子学院。   列日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以及荷兰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都是ALMA大学联盟的一员。   比利时列日大学现有在校生20,000多人,4000位教职成员。仅学位课程,就有38种学士,93种硕士和68种进阶硕士,以及18种博士及博士后课程。列日大学是“瓦隆-欧洲大学院”的联盟成员;也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QUIS)认证大学之一;参与欧洲和国际多项重大研究计划,尤其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太空航天领域、天文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举世公认!   学校产生过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人类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广袤的宇宙天空有列日大学先贤发现并命名的星体和星云!此外,列日大学与我国渊源颇深。1978年6月5日,比利时列日国立大学校长厄米尔·贝特教授就曾率该校教授访华团一行12人访问北京大学;在我国中科院,多位院士荣获列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理士学位;国内多所大学与列日大学长期互访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与友情;中国国家教育部重要文化传播项目 “孔子学院”也首批于比利时列日大学设立,获得当地各界的热烈支持与欢迎!

泰国先皇理工学院

        泰国先皇理工大学(拉卡邦) (英语:King Mongk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dkrabang 简称:KMITL)位于泰国首都曼谷市内,是曼谷市的主要研究和教育机构之一。 “先皇”的由来是因为普密蓬阿杜德国王钦点批准使用拉玛四世的伟大胜利之冠作为学校的标志。这被认为是非常伟大吉祥的一种象征。学校于1960年在暖武里府建立的,该中心后被命名为暖武里电信研究所,之后搬迁到位于苏瓦纳彭机场附近的拉卡邦。在1982年KMITL 颁发了国家的第一个电机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且把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给Chom Kimpan 博士, 其也是泰国大学准许的第一个工程博士。         现如今,泰国先皇理工大学(拉卡邦)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习,学校占地约2500亩,目前在校生25000人左右,学校现有十六个学院,2个校区, 一个在拉卡邦,一个在春蓬府乌冬撒。学院如下: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科学学院、农科学院、工业技术教育学院、 农工业学院、通讯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拉卡邦科技学院、高等制造业创新学院、教育学创新学院、国际航空工业学院、音乐学院。学校排名,与2017年,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中排名位于泰国高等院校第五名(亚洲排名187-190 泰国先皇理工大学(拉卡邦)是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推荐留学院校。

泰国博仁大学

   博仁大学(英文: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泰国博仁大学是一所泰国国家级优秀的私立高等学府,是由 Sawai Sudhipitak 博士 和 Sanan Ketudat 先生于 1968 年 5 月 30 日共同创建。泰国博仁大学前身为“博仁学 院”,经过 50 年的不断努力发展,现已成为泰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博仁大学教 学体系完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泰国博仁大学(DPU) 现有学生21600人,教职工1800人,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个、硕士学位学科19个、博士学位学科6个,及14个学院和7个研究所(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 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教学体制。泰国博仁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配备运动场、室内室外篮球场、游泳池、室内排球场等设 施,深受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欢迎。   博仁大学  (DPU)泰文名称“Dhurakij Pundit”的涵义是“商业知识”,所以管理类学科始终是博仁大学(DPU)重点打造的核心专业。从建校至今,“Work Purifies The Soul” 和 “Business Professionals Build A Nation”一直是激励博仁大学师生员工不断努力进取、超越现状的座右铭。其指导思想来自于两位创办人的理念,他们坚信具备坚实经济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博仁大学在教授学生各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道德内涵的培养,进行不同思维模式的均衡教育,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毅力,努力打造博仁大学的高级工商人才品牌。迄今为止,DPU已向社会输送了逾万名各类经济管理人才,同时,在商业、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开展的各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博仁大学(DPU)已经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在泰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并且与欧美和中国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交流及继续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蒋昌忠教授,校长段献忠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师生中先后有34人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在湘高校第一,并稳居部属高校第一方阵。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千人计划”53人,“万人计划”学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6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卓越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14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冠军等。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总分第一名,并获得唯一特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三项。在国际上,有本科学生获得了有全球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和全球设计界公认最高奖项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Award);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金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6项、二等奖60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0项。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国家设立的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现已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等近数百家用户单位提供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服务。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全年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1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59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本地镜像128TB。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覆盖南北校区教学区,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6.7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绩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领导同志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美国加州商业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简称加州大学,是位于美国加州的一个由10所公立大学组成的大学行政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被誉为“公立高等教育的典范”。     加州大学起源于1853年建立在加州奥克兰市的加利福尼亚学院(College of California),1868年3月23日正式更名为“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加州大学正式成立。   1873年,学校迁入奥克兰市之外的新址,而为了纪念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新的大学城被命名为“伯克利市”。 而此时的加州大学也等价于“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并逐渐在加州洛杉矶、戴维斯等地开设分校区。     1952年,“加州大学”作为一个行政系统与“伯克利加州大学”分离,不再作为一所大学。  与此同时,原加州大学在加州各地的分校区也逐渐升格为与伯克利平级的、独立的大学。如今,加州大学已发展成一个拥有10个公立大学并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巨型大学系统,包括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UC Berkeley)”、“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和“圣迭戈加州大学(UCSD)”,等等。 (注:现今的加州大学并没有所谓的“主校区”,“分校”只是历史遗留的中文翻译误区)     加州大学是世界最大的大学联邦体,其旗下大学在各项学术指标和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这些校区互为独立又紧密联系,各自作为独立的大学而存在,共同组成了享誉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加州大学。     历史沿革     加州大学起源于1853年建立在奥克兰的私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College of California)。1866年加州议会常设委员会根据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里尔土地赠予法案(Morrill Act)》决定新建立一所“农业、矿业和机械工艺学院”,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校园,而当时私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正缺乏办学资金 。后来人们就想到了将两者合而为一,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868年加州州长签署法案在私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的旧址上创办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5年后学校迁至四英里外的新校区  。当时为了纪念一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传播宗教和文化的先哲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新校园所在的城市被命名为“伯克利(Berkeley)” ,而此时的加州大学也等价于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伯克利也成为加州大学的起源和最早的校区。(注:如今的加州大学并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行政系统,并没有所谓的“主校区”,“分校”只是历史上遗留的中文翻译的误区,每一个校区都是一所独立的大学  )     随着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崛起和声名远扬,这座名为“伯克利”的城市也蜚声世界 。加州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仅在伯克利地区的一所加州大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需要,同时加州辽阔的地理和城市分布也决定了加州大学不能局限于在伯克利地区办学  。因此加州大学后来又在不同地区设立了9个校区,这样最终就形成了以伯克利校区为首的巨型大学系统--加州大学系统。     校区分布     十所大学及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     加利福尼亚大学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1868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5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4名     2.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 San Francisco,1873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21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16名     (旧金山校区主要为生物与医学研究大学,不招收本科生。按照纯学术排名,UCSF在2018年ARWU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临床医学位列世界第2,仅次于哈佛大学 ,而生命科学位列世界第3。)     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 Los Angeles, 1919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11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10名     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 1960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15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15名     5.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 1944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46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24名     6.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 1965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83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65名     7.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 1905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96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42名     8.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 1954年建校)     2018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151~200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113名     9.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UC Santa Cruz, 1965年建校)     2017年ARWU 世界学术排名 - 第83名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第27名     10.加州大学美熹德分校(UC Merced, 2005年建校)     2017年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 - 未排名     教育系统     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三大公立高等学校系统:研究型大学UC--加州大学(10所),教学型大学CSU--加州州立大学(24所),社区学院CCC--加州社区学院(119所)。另外加州还有众多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著名的有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加州大学系统(UC)在美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声誉,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州新宪法第四章第九节规定加州大学校董会“全权负责大学的组织和治理”,自1958年克尔任校长后开始赋予分校更多自主权 。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加州大学系统现拥有10所大学,其中9个设有大学部和研究生院(旧金山校区只设有研究生院),在校学生超过21万人,教职员工超过16万人。     第一所校区(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世界学术的知名学府,在众多权威的大学排名里名列前茅;2010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世界第二的大学,仅次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领先许多知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且十几年来一直位列世界前4 。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项目是评价美国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美国新闻周刊2005年再次评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项目又连续名列全美第一。伯克利十五个研究生项目全部名列美国前五名。接着排名第二,三,四和五的分别为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与此同时,另外多所分校例如洛杉矶加州大学,戴维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和尔湾加州大学的各项排名也均能位于美国和世界的前五十名。     办学方针     兼收并蓄、自由开放的方针,在建校之初,校方在加州大学的发展目标上就成了达共识--采取兼收并蓄、自由开放的方针,容天下贤士于一堂,从而把大学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加州大学素以学术自 由和学生自治著称。在这里没有来自保守传统的约束,没有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可以畅想一切,自由地探索未来世界;在这里,即使别人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思想永远会受到尊重。正是缘于这种自由思想,才使无数伟大的思想和发现在这里得以孕育和成熟加州大学的历任校长们都非常珍视这一宝贵的传统,哪怕在这种自由思想和美国的现实世界发生严重冲突时,校长们也没有放弃过对加州大学自由主义传统的历史回眸保护正是由于自由的传统,加大才能够保持常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点在其新学科的建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伯克利开设了大量的新兴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项目,并且对原有的学科范围进行调整,增设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在加速发展各学科的同时,该校还竭尽全力延揽各路人才。通过高薪聘请的手段,辅之以优良的工作环境与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网罗了大批名牌教授和著名学者,其教授中有近百名诺贝尔奖得主。加州大学不搞论资排辈,鼓励新教师自己去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促使学术领域充满竞争正因为大学的教育精神体现了对社会真挚的关怀和强烈的道德义务,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并以务实的方式实现理想,加州大学才被公认为世界顶尖的学府之一。     当今风采     美国加州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立大学系统,拥有10所相互独立的校区(大学),4所法学院,5所医学院和教学医院。加州大学还管理3个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加州大学在伯克利(Berkeley)、戴维斯(Davis)、尔湾(Irvine)、洛杉矶(Los Angeles)、河滨( Riverside)、圣地亚哥(San Diego)、旧金山(San Francisco)、圣塔巴巴拉(Santa Babara)和圣克鲁兹(Santa Cruz)的校区均是世界级的教育和科研机构  。     自1901年以来,按照官方不完全统计加州大学大学出过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获得63次诺贝尔奖。而按照相关资料较完全统计,总体加州大学的诺贝尔奖人数不少于120人,其中伯克利就不少于107人(世界第三)。 大学在国家科学院的成员人数和研究所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美国的任何大学。加州大学的学术项目名列前10位,学术研究领域涉及150多个学科,是世界上研究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一。     2017年11月,全球就业能力最强大学排行榜出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排名第20。     评价     “自由激进的智慧大学,美国现代文化的起源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成立于1868年,位于旧金山以东21公里的伯克利市,是世界顶尖公立大学。它不仅是10个分校中校史最长的一个,而且其教学质量、科研成就、师资、硬件设备和学生质量也是10个“兄弟”中最顶尖的,在全世界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说,伯克利校区在整个加州大学系统中独占鳌头,傲视群雄。伯克利是美国最自由、最包容、最多元化的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的言论自由运动、嬉皮文化、反越战运动、东方神秘主义文化、回归自然文化等等都起源于这里。在高科技的浪潮下,伯克利又在缔造新的神话:由于地处硅谷边缘,学校毕业生中出现了许多的新型高科技富翁,毕业于该校的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便是其中的代表。校区学科齐全,提供5000多种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学习非常方便。全美公立大学排名中,伯克利校区长期独占鳌头,位居第一。该校的本科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比其他任何美国大学的都多。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简称UCL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大学,是美国一流的综合大学之一。UCLA是美国商业金融、高科技产业、电影艺术等专业人才的摇篮,提供337个不同学科的学位,是全美培养尖端人才领域最广的大学之一。UCLA校园面积419英亩(约1.7平方公里),里面共有163个建筑,注册在校共约29000名本科生与13000名研究生,是美国申请就读人数最多的大学,也是全美高中生梦寐以求的名校之一。它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中的第二所大学,仅落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UCLA常年稳居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前十五名,并且在2017年USNews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简     称UCSD)位于南加州圣迭戈(又常译为圣地亚哥)市的拉荷亚(La Jolla)社区,是美国全国性第一级(Tier1)的大学 。UCSD成立于1959年,校园面积1,976英亩(866公顷),校区坐落在海滩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虽然其成立只有短短五十余年,却曾产生二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现有五位任教),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在学术上不分伯仲,位列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前三。从大学研究拨款总额上,UCSD高居全美第5,是全美重要的学术发展重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在2015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全球顶尖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8位,2014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4位,更于2010至2014在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美国大学排名中连续五年蝉联全美第1位。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简称UC Davis)是设在加州戴维斯,旧金山东部的一所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属于Tier-1(全美第一级)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之一,是全美著名的科技中心。UC Davis是加州大学乃至全美的的农学科研中心,其兽医、植物、农业专业在全球享有广泛声誉,常年排名全球前3。UC Daivs全美综合排名38名,在加州系统中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美37名)不分上下,学业上各具特色。另外,不同于加州大学各院校注重理工科的倾向,UC Davis在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社会科学方面也极负盛名,各学科均常排名全美前25。根据201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UC Davis作为美国和世界顶尖大学,在美国公立大学中全国排行第8名,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38,并常年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保持在35名左右。UC Davis201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排名全球第32名。在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中被排名全球57名,在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排名全球42名,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 全球第42名。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简称UCSC)是位于旧金山湾区附近的著名海湾城市圣克鲁斯,成立于1965年,校园面积2,000英亩(约8.09平方公里/809公顷),学校位于红木公园内,是全美最美校园之一。圣塔克鲁斯市(Santa Cruz)位于旧金山以南约1 小时的车程,距离硅谷仅有半个小时车程,是加州最著名的海滨度假以及冲浪胜地,其面临太平洋沿岸最美丽的海滩,同时拥有壮观的红木自然保护地区,并且有西班牙式古典建筑吸引许多的观光客前来。圣克鲁兹斯是加州大学系统十个校区之中最有名望的学府之一,是一所世界顶尖学府。UCSC学校提供61个本科专业,其中研究生32个领域。热门本科专业包括艺术,商业管理经济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心理学。跨学科项目,如女性主义研究,社区研究,美国研究,环境研究,数字艺术与新媒体等。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全球第27名,2015年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学术影响排名第1名。     入学申请     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的申请截止时间(本科)为入学前一年的12月1日 。同时请注意,UC系统不提供EA或者ED的机会,对于所有的申请者一视同仁,录取或者不录取,都会在入学年的3月底-4月初,也就是递交申请4-5个月之后,给出结果。加利福尼亚要求学生在截止日期以前提交申请表格,申请作文,课外活动经历以及其他补充材料,例如推荐信。并且建议学生提供SAT1和TOEFL成绩,不要求学生提供高中成绩单,但是必须如实填写成绩情况。录取结果出来之后,要求学生提交存款证明和高中成绩单。当然,存款证明也可以在申请时提交。针对于这个特点,有以下一些建议提供给UCer:     1. 由于没有EA/ED的机会,因此成败在此一举,从中也可以看的出,UC不希望学生拿他们做为尝试,如果要申请,那么请认认真真地申请。     2. 申请时可以暂时不提供SAT成绩,但是必须要注明何时参加考试。从好的方向看,申请UC的学生甚至可以在二月份再提交自己的SAT成绩,也就是说,可以给自己更长的时间准备考试,这样有利于更好的考试成绩。从坏的方面看,这么做的风险是较大的,而且不可控。因为12-4月份都是UC的审核期,这期间的任何时候,录取委员会都可能看到申请者的材料,如果录取委员会看到材料的时候,申请者尚不具备有竞争力的考试成绩,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3.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本科直录,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也提供国际大一学分课程,课程有春、夏、秋、冬四期入学,读完满足要求即可转入UCI读正式的本科。     入学要求     本科雅思:7分     研究生雅思:7分     

美国林肯大学

   林肯UniversityLincoln大学是一所私立,非赢利性,无派系大学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     本杰明·富兰克林·Lickey博士(Dr. Benjamin Franklin Lickey)与他的妻子苏珊于1919年成立了在美国旧金山大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提供高等教育,并为其他成人提供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为了纪念林肯总统,秉承林肯总统价值观、工作观:为荣誉而活。     该大学通过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和多元化的生源,建立起一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其校园就是一个21实际全球化的缩影。近年来林肯大学已经吸引了来自40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学校目前除了提供工商管理和理学学士,还提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和法学学位。学士的学位课程都包括一个强有力的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协理学士学位提供的影像诊断以及专业证书的医疗协助,牙科协助,超声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课程。根据留学生需要,学校提供英语强化课程。     该大学的多学科研究中心提供了优秀的学生有机会与不同团队的学术研究机构及商界代表,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以真实世界的问题。该中心进行年度学生竞赛的最好的商业建议和奖项谁区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分析复杂的商业难题。     林肯大学,目前博士领导的米哈伊尔韦布罗德斯基,主席和校长,是经认证理事会独立院校( ACICS )和主席团私人中学后教育和职业教育( BPPVE )的加利福尼亚州。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简称重大(CQU),位于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重大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建国后以“建筑老八校”闻名。现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   1929年刘湘创办重庆大学;1935年批准为省立大学;抗战期间和西迁的中央大学合作办学。1942年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成为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截至2018年9月,重庆大学设36个学院,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留学生18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革命时期   重庆大学   1925年8月31日,《申报》上海版以极小篇幅刊载李揆安等筹备成立重庆大学的愿望。   早期的重庆大学   1926年,“全川善后大会”通过成渝新建大学定案,确立在成渝两地兴建成都大学和重庆大学。   1928年,成都大学设立成功后,一批川东籍教师由成都返回重庆筹划在重庆设立一所大学,随后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寻求当时主政四川军阀刘湘获取支持。刘湘同意后,确定以猪肉捐的形式募集学校经费。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首期预科两个班级在菜园坝杨佳花园举行开学仪式,宣告重庆大学成立。同时并选举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并选定沙坪坝为重庆大学永久校址。发布《重庆大学成立宣言》:   (节选)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   1933年,重庆大学由菜园坝迁入现今地址重庆沙坪坝,并建立第一栋教学楼即理学院楼。   1934年3月13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沙坪坝视察重庆大学后赞叹学校“颇有蒸蒸日上之势”。   四川省立重庆大学   1935年,重庆大学已开设文、理、农三所学院,并正式更名为省立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国民政府迁渝。国立中央大学和中央工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内迁重庆。   1938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并入重庆中央大学 [2]  。重庆大学拿出沙坪坝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中央大学、中央工校建校舍携手办学。该时期,三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在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原国立山东大学和中央工校的紧密合作下,教育和科研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抗战时期在重庆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执教与求学的师生中,几十年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数有100多位。   当时重庆作为抗战时唯一未沦陷的工业城市,马寅初、李四光、卢作孚、周均时、吴冠中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来到重庆大学教学,蒋介石提出要把重庆大学办成中国的“剑桥”。   1938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校参观为重庆大学亲笔书写校名,同年周恩来赴重庆大学抗战大礼堂进行《第二期抗战形势》演说。珍珠港事件爆发,盟军远东地区短波电台全部沦陷。我校工学院院长冯简在重庆大学附近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即著名的“重庆之蛙”。   1939年3月8日,邓颖超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等邀请赴重庆大学,在理学院楼大礼堂演讲。5月31日,汪精卫投敌致使抗日形式急转直下,蒋介石暂借重庆大学理学院楼办公。9月9日至18日, 3.jpg   抗战时期的重庆大学   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重庆大学理学院楼礼堂举行,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大会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议案。   随后日本对重庆开始长达6年的大轰炸,期间两校师生坚韧不拔,不畏日寇狂轰滥炸。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也都曾在重大的防空洞里读书学习。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随中央地质研究所迁来重大时,就住在重大工学院的地下室里。当时,他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而李四光居住的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在轰炸中屡次中弹却屹立不倒,展现的是重庆大学越炸越强的精神,胜利后学生们用残垣断墙垒筑起一座大轰炸纪念碑。 [3]   国立重庆大学   1942年9月4日,因新任校长人选问题,学生和当局发生多次严重冲突, 4.png   国立重庆大学成立令   国民政府下令解散重庆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后经过多方反复沟通,于12月确立将重庆大学改为教育部直管案。   1943年1月3日,省立重庆大学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于重庆大学发表演讲。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三分之一的重大学子投笔从戎抗日,涌现了如何其忱等一批抗日英雄。   1945年,“重庆之蛙”第一个向全国同胞广播-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大学子何其忱驾驶“美龄”专机号参加芷江受降。并由重庆大学黎伦杰教授设计了中国抗战胜利记功碑,即今日之解放碑。   1946年内战爆发前,时任南方局负责人的周恩来第二次赴重庆大学发表抗日救亡演讲 5.png   抗战时期重庆大学的风云人物   “中国民主运动的问题”。同年,国立中央大学还校南京,国立山东大学复校青岛,其中中央大学部分师生留驻重庆,校舍以及部分设备并入国立重庆大学,中央工业专科学校留驻重庆。   1947年,工学院院长冯简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同年国民政府将重庆中央医院附属沙磁医院改组为重庆大学医学院附属沙磁医院,成为重庆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4]   1949年,重大、中工等校4000多人,在团结广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示威,把争取温饱的斗争推向高潮。同年11月重庆解放,次年国立重庆大学更名为重庆大学。   人民共和国时期   重庆大学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新中国接管国立重庆大学,随后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1年9月,为培养新中国石油工业急需人才,与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重庆科技学院前身)合作办学,招收石油工业类专业学生。 [5] 6.jpg   新中国初期的重庆大学   1952-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除工学院部分专业外其他学部均遭到拆分,参与组建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 [6]  重庆大学附属沙磁医院独立为重庆市肿瘤医院。   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以后,学校大力恢复、重建各个学科,发展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7]   1996年,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重庆建筑大学   1937年7月,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于南京,设机械、电气、土木、化工四系。 7.jpg   中央工校纪念亭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随后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内迁重庆大学松林坡办学。   1940年,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央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中央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共开设机械,土木,化工,电气,航天,建筑,水利七个系。   1952年,院系调整,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机械与电气系并入重庆大学,航天系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工系并入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学校仅剩余土木、水利和建筑三个系。同年,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奉命调整并改称为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同时重庆大学与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西南贸易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川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重庆交通大学前身)等7校的木土、建筑系科先后并入。   1954年,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8.jpg   重庆建筑大学教学楼   1971年,重庆交通学院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7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79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原重庆交通学院部分)复校重庆交通学院,现发展为重庆交通大学。   199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创建;   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1992年,重庆建筑专科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   三校合并至今   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回归组建新的重庆大学;重庆大学研究生院获准设立;成立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9.png   2001年,经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国家31所副部级大学之一。   2006年2月,重庆大学和泰国勿洞市市政局签署合作建立重庆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唯一一所由中国大学与泰国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  同年9月,参与举办独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2007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11月,由9所工业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大学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文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渝府发〔2010〕119号)。 10.jpg   国家主席、总理视察重庆大学   2011年3月,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推进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6月,牵头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并同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2年,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3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2014年,重庆大学为“卓越大学联盟”轮值主席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3月,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 3月,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10月,获批建设全国高校首批16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之一。 11.png   重庆大学   2017年,登发新增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公示,同年重庆肿瘤医院和重庆第四人民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医院。自此重庆肿瘤医院回归重庆大学体系,翌年成立重庆大学医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医学院),重庆大学恢复国立大学时期“文、理、工、商、法、医”的所有学部。   2017年5月,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2017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被列入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2017年12月,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8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9月,学校与河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河钢集团—重庆大学西南研究院; 10月,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共同创办重庆大学附属两江医院。   2019年1月,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开工活动在九龙坡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举行; 3月,重庆市肿瘤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   重庆大学(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 12.png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9月,重庆大学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13.jpg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东门   专职两院院士:杨士中、鲜学福、周绪红、杨永斌、潘复生 [27]  、李文沅、田村幸雄[28-29]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李文沅   “973”首席科学家:刘庆、杨春和、唐炬、温志渝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晓红、刘庆、廖瑞金、张宗益、张永兴、潘复生、杨春和、廖强、王时龙、林建华、秦勇、李卫东等 14.jpg   国家教学名师:何玉林、张兴国、曾孝平   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管理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  

香港公开大学

   香港公开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OUHK),简称"公大",前身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是位于香港九龙何文田的法定大学,以「有教无类」和「宽进严出」为办学精神。大学于1989年由香港政府创办,本部由五所学院组成,分别为人文社会科学院、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及语文学院、护理及健康学院和科技学院。   香港公开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是香港三所英联邦高等教育联盟的成员之一(另外两所是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时也是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之一。大学所颁授学士副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术资格获香港特区政府认可。   香港公开大学是唯一由香港政府创办的自资大学,于成立之初,乃是一所以遥距教学为本的大专院校,现可说是两所大学合而为一,以多元模式办学。2001年起开办全日制课程,并在2007年起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收生。现时,有逾9,600多名学生正在香港公开大学修读全日制学位课程,约占全港大学本科生人数六分之一。   现任校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校长为黄玉山教授,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