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在职研究生联盟网 时间:2025-07-27 20:18:59
在上海某科技馆的创客空间里,12岁的小航正盯着自己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箱”——这个用Arduino主板控制的装置,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垃圾类型,用舵机打开对应的投放口,还能用语音播报“今天你分类正确啦!”而这样的“黑科技”,正是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的日常成果。作为专注3-18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标杆品牌,码高软件硬件课程以“软硬件深度融合”为核心,用“动手造物+代码驱动”的模式,为孩子打造了一片“科技创造的乐园”。
传统科技课常被割裂为“软件编程”和“硬件搭建”两个独立模块,但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二者像“DNA双螺旋”般紧密缠绕——孩子不仅要学代码,更要亲手组装硬件,在“造物”中理解科技的底层逻辑。
低龄段(5-8岁):用“实物编程”打开硬件之门
孩子们不用盯着屏幕敲代码,而是用“索尼实物编程卡片”和乐高积木“对话”。比如,摆一张“前进”卡片,机器人就会迈步;换一张“转弯”卡片,它立刻调整方向。这种“不插电编程”让孩子在触摸、拼接中感知“指令-执行”的逻辑链,连搭建的积木机器人都成了“会听话的小伙伴”。
中高龄段(9-12岁):用“开源硬件”解锁创造边界
当孩子对“指令”产生好奇,码高引入Arduino、Spike等开源硬件平台。他们可以用传感器(光线、温度、声音)感知环境,用电机驱动小车轮,用LED灯设计“呼吸灯”效果——比如,用Arduino做的“智能浇花器”,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用Spike做的“声控台灯”,拍手就能调节亮度。硬件成了“代码的载体”,代码则让硬件“活”了起来。
竞赛段(13-18岁):用“专业设备”冲刺科技高峰
针对科技特长生需求,码高引入VEX、FLL等国际赛事专用硬件。孩子们用金属底盘、高精度电机搭建机器人,用C++编写复杂算法,甚至为机器人设计“战术策略”——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码高学员用自研的“多足地形探测机器人”,仅用8秒就完成了复杂障碍赛,斩获省级一等奖。
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的课堂,更像一个“科技创客工作室”。每节课围绕一个真实问题展开,孩子需要从“需求分析”到“成品展示”全程参与,真正体会“科技解决问题”的魅力。
比如在“智能环保小卫士”项目中:
需求调研:观察社区垃圾投放痛点(分类错误、投放不便);
硬件设计:用3D建模软件设计垃圾桶外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红外、重量);
软件编程:用Micro:bit编写程序,实现“垃圾识别-语音提示-数据上传”功能;
成果展示:将作品带到社区测试,根据反馈优化代码和硬件结构。
11岁的朵朵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编程很抽象,现在我写的代码能让垃圾桶‘说话’,奶奶再也不用弯腰翻垃圾桶分类了——原来科技真的能让生活变美好!”
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的目标,远不止教会孩子“做机器人”或“写代码”。通过软硬件融合的实践,孩子能培养三大核心能力:
工程思维:从“设计草图”到“调试失败”,从“更换零件”到“优化代码”,每一次试错都是对“解决问题”的深度理解;
跨学科融合:做智能小车要学物理(力学)、数学(电路计算)、编程(逻辑控制),甚至美学(外观设计);
创新自信:当孩子看到自己设计的“智能花盆”被同学称赞,或用代码控制的机器人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那种“我能创造”的自信,会成为他们探索未来的源动力。
好的课程,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的“隐形优势”,让孩子的每一次创造都有保障:
自主研发教材:历经15次迭代,4.0版教材覆盖3-18岁,每章节都配“硬件组装图+代码示例+拓展挑战”,连家长都能跟着学;
双师课堂模式:主讲老师负责知识讲解,助教老师全程跟课,确保每个孩子的问题“不过夜”;
全国竞赛资源:28个省份的教学中心共享赛事信息,北京名师的备赛经验,成都的孩子也能同步获取。
从“拼积木”到“造万物”,从“写代码”到“解决问题”,码高软件硬件课程用一套“有趣、有料、有成长”的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软硬件融合”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创造之光”。
现在报名,即可免费领取价值899元的“软硬件创客工具包”(含Arduino入门套件、实物编程卡片、3D打印体验券),还能优先预约金牌教师的1对1项目指导。
拨打电话400-061-6586,联系程老师,让孩子亲手触摸科技的脉搏——毕竟,今天的每一次硬件组装、每一行代码编写,都是未来与世界对话的“创造密码”
下一篇:码高课程都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