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在职研修班

天津大学资源循环专题班

学费:29800元  学制:2天  上课形式:面授班  地点:全国

开课时间:8月14-15日

一、项目背景

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 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包括工业固废、城市城镇、可再生能源、农业生物质、工业园区、废弃电器电子、废旧纺织品、危险废物、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粉煤灰、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纸等众多回收再利用领域。

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天津,预示着天津将作为资源循环重要的战略城市。同时,作为以工为主文理结合的天津大学,也必将承担着以科技创新引领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此背景下天津大学立项推出《天津大学资源循环专题班》,必将凝聚资源循环产业资源,推动资源循环产业发展。

二、项目概况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政策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政策-技术一市场”的铁三角,将产业从以“成本为中心”转向“价值为中心”,具备闭环供应链能力的企业,将更稳定立足于产业并获得竞争优势。

三、项目特点

采取“课程学习+产业链推介+主题研讨+标杆参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一实践-资源一合作”全链条学习平台。

image.png

四、教学目标

(一)深度政策解析:

(规避风险)把握产业方向,规避政策风险;

(获取资源)获取政策红利,降低运营成本;

(发现机会)识别市场机会,优化战略布局。

(二)提升技术认知:跨学科技术协同、集成技术创新、规避贸

易壁垒。

(三)重构商业模式:掌握行业数据、降低市场试错成本、构建产业生态。

(四)链接精准圈层:跨区域、跨行业产业链整合,跨界共赢。

image.png

五、课程设置

模块1:国家战略及宏观政策

模块2:国际与国内发展现状及机遇

模块 3:资源循环技术现状与创新

模块4: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机制

模块5:产业链协同与构建产业生态圈

模块6:综合实践与成果输出

六、教学计划

image.png

image.png

课程安排地点
第一次课程(2025年8月14日-15日)
开学典礼
    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致辞
天津大学
开学第一课
    《资源循环利用》杨尚宝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学者
座谈交流
    天津大学领导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领导
    全国资源循环和节能环境领域企业家
第二次课程(2025年10月23日一24日)
《光电技术与资源循环:绿色科技的新机遇》江苏
《“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与实施路径》
企业参访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次课程(2025年12月11日一12日)
《全球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深圳
《电子电器废弃物循环技术:拆解·再生·价值链重构》
企业参访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次课程(2026年3月19日-20日)
《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与投资回报》浙江
《循环经济企业如何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企业参访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
(课程安排如有调整,请以实际安排为准)

七、招生对象

1.资源循环产业单位相关负责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资源化利用)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

生物质废弃物利用(生活及厨余垃圾、市政污泥、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

能源回收与再利用(新能源、余热余能、可再生能源发电废弃物回收利用一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子电器产品等再制造)

2.绿色金融从业者或产业投资人

八、学习期限及授课方式

共4次教学计划,每次2天,面授(线下)

九、教学模式

课程学习+产业链推介+主题研讨+标杆参访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理论-实践-资源-合作”全链条学习平台

十、收费标准及缴费方式

收费标准:29,800元/人;(包括报名费、学费、资料费、证书费等);课程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交费方式:学费统一缴至天津大学,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汇款信息如下:

名:天津大学

账号:1036 0120 1090 008441开 户 行:天津银行兴科支行汇款用途:注明“资源循环专题班 +学员姓名

十一、报名流程

1.填写《资源循环专题班》报名表并加盖企业公章;2.2寸蓝底个人证件照(电子版);

3.身份证扫描件(正反面);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企业简介。

十二、证书颁发

圆满完成本项目,符合结业条件,统一颁发结业证书,加盖学校校章和校长签章,证书统一编号。并成为天津大学终身校友,持有天津大学专属校友卡。

十三、上课地点

全国游学(游学城市首选资源循环标杆企业所在城市)

师资构成(拟邀)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系教授,东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

杨尚宝,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共政策学者,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二级巡视员。

王新江,中国金属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钢铁冶金技术。

张全国,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农业工程与可再生能源工程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再生能源工程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

陈冠益,天津商业大学校长,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西藏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首批天津市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商业大学环境能源+X创新实验室主任、天津商业大学-津南区“双碳”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质能源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环境能源材料与减碳、可再生能源耦合技术。梁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国际太阳能学会(ISES)会员。

刘庆岭,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导,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天津市室内空气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V0Cs专委会常委,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博士专项工作组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工程、环境功能材料、膜分离材料,大气污染控制与防治等领域的工作。

宋春风,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托举人才等,中国化工学会中日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学会碳中和专委会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碳捕集及资源化等低碳技术领域的研究。

程占军,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多介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戴晓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污水、污泥及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污泥及有机废弃物厌氧转化、高效固液分离、沼液自养脱氮、氮磷营养物质回收、污泥水热及热解转化、污水处理新原理新方法等

邹结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现兼任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创新、工业废水处理、固废资源化产业技术研发以及节能环保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李宁,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以及深圳市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

齐冲冲,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源与材料化学的研究。

唐新村,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源与材料化学的研究。

王军锋,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天津市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高校智库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府碳达峰行动与低碳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天津市政府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咨询专家,天津市循环经济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与低碳增长,城市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城市循环经济与绿色增长。

戴铁军,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突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学会产业生态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理论与实践碳足迹核算。

李万明,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电冶金分会委员、废钢铁分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金属超纯熔炼与凝固、钢水纯净化与夹杂物控制、工模具钢和海工钢质量控制、高温合金的质量控制、冶金过程的数值模拟等。潘德安,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教授,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专家委员会、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委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战略金属定向提取及存化、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固废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危险固废协同处置等。

舒新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或参与欧洲联盟科技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洁净煤技术、与煤利用有关的环境污染控制工作以及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研究。

方艺霖,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才计划评审专家,国家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教育系统国家安全教育专家,湖北省信息类标准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智能感知预测、机器人协同拆解规划、生产调度优化科学和应用研究。彭文朝,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纳米材料合成与催化应用,化工行业固废及废水资源化处理及化工产品工艺改造工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型材料的合成与调控、环境催化(水/气/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电催化制与制双氧水等。

崔骏,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集聚区“控源”和“节水”两方面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发了基于光生电子全生命周期调控的绿色水处理技术、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减排关键技术等。

丁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开展产业生态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与应用,水足迹评价,技术验证与评估等。

周跃,高级工程师,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危废专委会秘书长。参与编写了氯碱、硫酸、粗铅冶炼、合成氨、造纸、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其中氯碱、硫酸、粗铅冶炼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指南已经由环保部颁布。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工环保、安全管理工作。近期主要关注废酸、废盐、废催化剂、废溶剂、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领域。

报名电话:400-061-6586

上一篇:企业赋能与风控研修班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意向课程

*姓  名

*手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