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在职研究生联盟网 时间:2025-07-27 12:28:31
深夜的客厅里,14岁的乐乐摔上门躲进房间,只因妈妈一句“这次月考怎么又退步”;初三的小晴总说“活着没意思”,却在心理测评表上画满了黑色的漩涡;高一的晨晨一拿到手机就控制不住刷视频,家长收走设备时,他红着眼眶喊“你根本不懂我”……这些让无数家庭失眠的夜晚,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不是“矫情”,更不是“长大就好”,而是需要专业的干预、科学的引导。
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一门专为青少年心理治疗与家庭教育赋能的课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高级研修班”,正用18个月的系统学习、顶尖的师资团队、落地的实践方法,为家长、教育者和心理咨询从业者打开一扇“读懂孩子”的门。这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套能真正解决亲子矛盾、修复心理创伤的“成长方案”。
课程以“理解发展规律+掌握干预技术+提升教养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六大模块的知识体系,既解决当下困扰,更培养长期应对力:
基础理论模块:从普通心理(感知觉、思维发展)到生理心理(脑神经机制),从发展心理(0-18岁关键期)到人格心理(气质类型与性格养成),帮你跳出“孩子故意作对”的误解,用科学视角重新认识青少年的行为逻辑。
干预技术模块:积极倾听、有效沟通、正向激励……这些被无数家庭验证的“沟通魔法”,将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现场演练。你将学会用“我观察到+我感受到”的句式代替指责,用“成长型评价”代替“结果型批评”,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情绪的“缓冲带”。
专项问题模块:针对焦虑抑郁、网络成瘾、厌学拒学、青春期情绪波动等高频问题,课程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与团体工作坊,提供“评估-干预-追踪”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无论是孩子的情绪崩溃,还是家庭的教养冲突,都能在这里找到针对性方法。
延伸能力模块:抗压能力、社会适应力、自我认知……这些抽象的心理品质,将通过脑科学实验、沙盘游戏、同伴分享等活动落地。孩子将在互动中学会“暂停情绪”的呼吸法,在分享中理解“失败是成长的勋章”,在支持中建立“我能应对挑战”的自信。
这门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顶尖学术资源”与“真实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权威师资,用经验说话:课程由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顶尖团队领衔,既有深耕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30年的陈默老师(著有《家有幼儿》《家有中学生》),用一线咨询案例拆解教养难题;也有《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博士,将“自我发展心理学”转化为可操作的家庭策略;更有临床心理、脑科学领域的专家团队,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对一”的教养评估与指导。
重实践,拒绝空理论:课程打破“台上讲、台下记”的传统模式,通过体验式团体工作坊、真实案例研讨、课后班级群分享,让你在“学中练、练中学”。无论是与同龄家长的经验碰撞,还是导师对作业的个性化反馈,每一次互动都在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系统支持,陪伴成长全程:除了18个月的系统课程,结业后你还将加入校友网络,参与定期分享会;优秀学员更能进阶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认证课程”,从“家长”升级为“专业支持者”。
课程费用为26800元(含教材、资料及部分实践材料),学制一年半,提供周末班(每月1次,连续两天)、工作日班(灵活选择)及线上班(具体咨询招生老师),上课地点为浙江大学校内。
报名条件宽松却严格:只要你是一位渴望“更懂孩子”的家长、一位希望提升心理干预能力的教师、一名少儿心理从业者,或是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抱有热忱的学习者,都能加入这个温暖的成长共同体。
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就像一棵小树的抽枝展叶——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更需要懂它的园丁。浙江大学的这门课程,正是为你递上一把“专业的园艺剪”:它不会替你解决问题,却会教你如何观察、如何沟通、如何在陪伴中静待花开。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情绪的波动,如果你渴望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心理守护者”,不妨给彼此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
报名热线:4000616586(程老师)
名额有限,让这个夏天,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转折点
如果您对课程感兴趣,欢迎联系程老师进行报名咨询,电话:400061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