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在职研究生联盟网 时间:2025-07-27 18:53:20
上周末在小区遛弯,遇到邻居张姐红着眼眶叹气:“我家小宇初二,上周因为手机被没收,直接摔门跑了,现在在家关着三天没说话……”不远处,李阿姨也凑过来:“我闺女更愁人,初三模拟考没上重点线,躲在屋里哭了整宿,我和她爸说什么都像对牛弹琴。”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里上演——当孩子的情绪从“小脾气”变成“大封闭”,当沟通从“家常话”变成“沉默战”,许多家长才意识到:有些成长难题,需要面对面的“深度对话”,需要专业的线下辅导来解开。
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校园里,一门专为青少年及其家庭设计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线下课程”**,正用最真实的方式,为这些困在情绪里的家庭打开一扇窗。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没有隔着屏幕的“云指导”,有的是导师的面对面倾听、学员的深度互动,以及每一次练习中逐渐松动的关系——它更像一个“心理健身房”,让家长和孩子在真实的场景里,重新学会“如何相爱”。
与线上课程相比,线下辅导的核心优势,是“人在场”的温度与“事上练”的实效。
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情景模拟+个案督导”的三维模式:
理论课上,导师会把“孩子的心思”摊开讲。比如,讲到“青春期情绪波动”时,陈默老师会拿出自己30年咨询案例里的典型场景——“为什么孩子一句话就能炸毛?”“为什么他明明需要关心,却偏要甩脸子?”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脑科学的“情绪开关”里,也藏在他手写的“亲子对话记录”中。
情景模拟时,学员直接当“演员”。你可能扮演“正在发脾气的孩子”,体验被指责时的窒息感;也可能扮演“焦急的家长”,尝试用“我观察到+我感受到”的句式重新对话。课后,导师会逐帧回放你的表现,像“剪辑师”一样帮你调整语气、眼神和肢体动作——这些细节,线上视频永远教不会。
个案督导环节,你的困惑会被“精准拆解”。如果你正为“孩子拒绝上学”头疼,或是被“亲子冷战”折磨,导师会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分析你的案例: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到家庭互动模式,从情绪触发点到深层需求——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无解的死局”,都藏着被忽略的“转机”。
这门课最动人的,是它打破了“家长教孩子”的单向模式,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被看见的人”。
对家长来说,这里没有“你需要改”的指责,只有“我们一起懂”的共情。许多家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孩子的叛逆,是他渴望独立的信号”“我总说‘为你好’,却从未问过他‘好不好’”。当导师带着大家用“发展心理学”重新梳理孩子的行为逻辑,那些积压的焦虑会慢慢转化为“原来如此”的释然。
对孩子来说,课程设置了专属的“青少年工作坊”。他们可以在沙盘游戏里用玩具摆出内心的世界,在团体绘画中用色彩表达说不出的情绪,在同伴分享中发现自己“并不孤单”。13岁的小悦在第一次工作坊里画了一幅“黑屋子”,她说:“这是我在家的感觉,总觉得喘不过气。”但第二次活动时,她的画里多了一扇窗户——因为她学会了对妈妈说:“我需要自己的空间。”
这门课的“靠谱”,藏在细节里:
师资是“顶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专家团队全程带队,既有陈海贤博士这样的“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能把“自我发展理论”变成“每天10分钟的亲子练习”;也有临床心理专家陈树林教授,用20年临床经验教你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
效果是“可见”:课程结束后,你不仅能拿到浙江大学颁发的高级研修证书(继续教育系统可查),还能收获一本“成长手账”——里面贴着你和孩子的第一次“非暴力沟通”记录、孩子画的“心情晴雨表”、课堂上练习的“倾听技巧”笔记……这些实物,会成为你和孩子共同的“成长纪念”。
环境是“治愈”:上课地点就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梧桐树下的教室、阳光洒满的走廊、藏书丰富的心理阅览室……连空气里都飘着“学术+温暖”的味道。课后,你可以和学员们在校园咖啡馆聊聊育儿经,或者在操场散散步,把课堂上学到的“积极倾听”用在真实的交流里。
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家长和孩子手拉手,一起走过迷茫”的过程。而这门线下课程,就是为这段旅程准备的“安全绳”和“照明灯”——它会牵着你的手,教你读懂孩子的心事;也会推着你往前走,让你在互动中重新学会爱。
如果你也想和孩子在真实的互动里“重新认识彼此”,如果你也想让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有处安放,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走进这间有温度的教室。毕竟,最好的心理辅导,从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爱重新流动”。
报名热线:4000616586(程老师)
名额有限,这个夏天,让我们在浙大的校园里,一起为成长按下“重启键”
报名联系人:程老师
联系电话:4000616586
点击了解课程详情:浙江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