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6250元 学制:2天 上课形式:面授班 地点:杭州
课程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联合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与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推出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提升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秉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采用"学术引领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度融合博物馆文化阐释与审美教育两大核心功能,通过多元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人文需求的高效对接。特别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化教育资源,推动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与生活化应用,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审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作为文化素养提升课程的代表项目,博物馆文化审美提升培训班秉承"浙里观物 、艺博启蒙"的教学里念,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汇聚校内外文博领域权威专家,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博通识教育。音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实地考察、文物鉴赏等多元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目前,该课程已成功开展第一期教学,接收来自全国9个省(市、区)近40位学员到校学习,教学效果收获广泛好评。
三维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展厅教学
文物鉴赏
名师讲堂,细品千年文脉
现场精研,深植文博认知
藏家对谈,亲触珍品私藏
因为爱好,让你我相约启真湖畔
课程亮点
7大学科门类
博物馆学
艺术史通识
青铜艺术
陶瓷艺术
佛像艺术
书画艺术
玉器艺术
浙大名师
联袂授课
3大教学场景
浙江大学教室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
杭州市范围内博物馆
多场景授课
学以致用 高效提升
2门“惊喜课程”
了解文博展厅的从“0-1”
从鉴赏到实践-与资深藏家面对面
行业专家+鉴藏名家
带你从理论到实践
3大“收益”
院友资源:结识跨行业同窗院友
学术资源:与权威导师面对面
平台资源:学院、艺博馆相关活动参与资格
课程计划
《博物馆学基础理论》
讲述博物馆从古老雏形到现代多元空间的蜕变历程,探秘背后的收藏、保护与教育使命,破解展柜玻璃后的文物从"仓库"到"圣殿"的蜕变史。
《中国艺术史通识框架-远古到唐朝》
以史前至唐代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中国艺术史的早期发展与高峰成就。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与玉器商周青铜礼器,到秦汉画像石与墓室壁画,再到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与隋唐书画、雕塑的鼎盛,课程聚焦艺术形式、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的演变。
《中国艺术史通识框架-五代到清朝》
以五代至清代为脉络,深入解析中国艺术史的转型与集大成时期。从五代两宋的山水画、瓷器与文人艺术,到元代青花瓷与文人画的新变,再到明清宫廷艺术、民间工艺与书画流派的多元发展,课程重点探讨艺术风格的地域性、阶层性与时代性特征。
《博物馆藏宝记之青铜艺术》
摩挲商周鼎彝尊爵,解密神秘纹饰、繁复铭文,讲述青铜铸造背后的王朝风云、祭祀大典,从“问鼎中原” 典故开启,领略华夏青铜文明巅峰。
《博物馆藏宝记之古陶瓷艺术》
从原始彩陶萌芽,穿梭唐宋元明清窑火,品鉴青花、粉彩、斗彩缤纷,揭秘陶与瓷的原料、工艺、外销传奇。
《博物馆藏宝记之佛像艺术》
梳理南北朝至宋元佛教造像风格流变,解构犍陀罗、笈多艺术与中国化的融合路径。通过手势、衣纹、背光等符号解码宗教意涵,建立造像美学与历史语境的关联认知。
《博物馆藏宝记之古代书画艺术》
立足唐宋至明清名家真迹,剖析笔墨技法、题跋钤印与装裱形制的时代特征。通过风格分析、纸张颜料检测与修复案例,构建书画鉴定方法论与艺术价值阐释框架。
《博物馆藏宝记之古代玉器文化》
以古代玉器为切入点,从玉文化的角度,利用考古发现的玉器,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玉器发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讲解。
授课师资
陈晶鑫
主讲本课程古代玉器文化模块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美国罗格斯一新泽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艺术史、佛教考古等。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文物局优秀个人奖,并曾参与多个大型考古报告的编撰工作,在浙江大学开设《中国古代玉器》、《艺术考古》等课程。
贺西林
主讲本课程艺术史模块(一)
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师从金维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15-2016年在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做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
井中伟
主讲本课程青铜艺术模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推荐专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曾受聘为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领军教授。
金晓明
主讲本课程古代书画艺术模块
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艺术理论、艺术史教学和研究,兼及书法创作。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近二十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各断代集成整理编纂,为《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和《海外藏中国法书集》副主编。兼任浙江省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毛若寒
主讲本课程博物馆学模块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受聘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阐释、博物馆策展与传播、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曾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学术助理,协助开展面向行业治理与学术建设工作。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委会委员、博物馆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瞿 炼
主讲本课程佛像艺术模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史博士,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研学顾问,研究方向是建筑史和佛教美术,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高级策展人。
周少华
主讲本课程古陶瓷艺术模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鉴定中心副主任。
张 震
主讲本课程艺术史模块(二)
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邀访学者,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15年。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主要从事中国书画史、书画鉴藏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招生计划
招生名额
本期培训名额为 40 人(以缴费时间排序)
招生对象
文化与博物馆爱好者,渴望构建系统理论框架;
文博新晋从业人员,急需提升专业知识储备;
文化产业领域从业者,希望丰富专业内涵;
:有培训学时需求的相关人员:
培训时间
2025年11月22日-23日
2025年12月13日-14日
课程分两次进行,每次2天,共计4天
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取线下面授教学(以实际教学安排为准)
授课地点
浙江大学校内为主
入学事项
报名信息经审核确认后,浙江大学向学员发出入学通知。学员接到入学通知后,请在三日内将学费汇入学校官方账户,相关老师将为您办理入学手续,并邮寄入学通知书。
报名时间:
即日起,额满截止。
汇款户名:浙江大学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杭州浙大支行
银行账号:376658360850
汇款备注填写:浙江大学博物馆文化审美提升培训班(三期)+姓名
证书颁发:
学员完成研修班所有课程并且考核合格者,学校颁发《浙江大学博物馆文化解码与公众审美素养提升培训班(第三期)》研修证书,浙江大学统一编号,官网可查。
学习费用:
培训费:6250元/人
上述费用包括:学费、专家课酬及个税、工本制作费、教材资料费、午餐费用、市内大巴费等。
学习期间住宿、晚餐及来杭交通费用自理,住宿学院可协助办理。
课后福利:
学员结业后可继续并优先参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的学术讲座及其它活动。
往期学员评价
陈* 纬| 成都
浙大的博物馆和美学课程,尤其适合于爱逛博物馆看展览的朋友。其中中国美术史课程,按书画、雕塑、工艺美术三大类系统梳理,对于审美的提升,打了很好的底子。再有进阶的文物学课程,进一步深化,知识体系更完整。可以说,课程的设计上非常精彩。另外,组织者很用心,积极主动地收集学员们的意见反馈,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到了课堂内外。
祝#重庆
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本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胆儿大的二姐性格,稀里糊涂报名了浙大艺博馆文化解码和公众审美提升培训班。没想到收获颇丰,体验感很棒。最让我意外的是担心初阶的自己沉淀不够,上博导的课会逼,事实牛掰的老师就是深入浅出,听得比较顺畅,即便是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也可以查资料去整明白。我最大的收获是清晰了博物馆的构架和脉络,培养了更深的兴趣,结识了-群有同样热爱也热爱生活的优秀同伴。
最最要感谢的就是陈老师和姜老师,让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用心和关怀,还有浙大人的务实和效率,让我对浙大“求是”精神心生几分敬意。最后再次感谢这样一次很棒的超值交付的体验。
李* 鸿| 成都
作为非专业的文博爱好者,之前参观博物馆虽然认真,但知识都很零散。这次通过4天时间的系统学习,不但清晰理了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特色看点,而且在多个品类维度上,深入浅出地拎出了脉络。师资力量也是意料之外的超强配置,博导、馆长、大收藏家亲自带队。体验超值!
陈:|杭州
怀揣着满溢的期待,我踏入了浙大博物馆文化审美提升班的课堂。开场堪称“王炸”的中国美术史课上,偶像贺西林教授与张震老师联袂领航,带我穿越五千载时光长河,在恢弘的历史框架中,细细品味中式审美的璀璨星河。
课程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课程从青铜,陶瓷,佛像,书画,玉石等多个艺术领域深入延展解析,让我沉醉其中。
更令人惊喜的是,古瓷收藏家陈志明带来了价值连城的个人珍藏,让我们得以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实物鉴赏中感受岁月的沉淀。实物教学环节同样精彩纷星:“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要编纂人金晓明老师亲授书画鉴赏之道,带我读懂笔墨问的万千气象;浙大艺术考古郭舍其老师分享“绘画大系-宋画”的策展故事,揭开展览背后的巧思与匠心,新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陆馆长更是亲自带队导览,教会我如何以专业的眼光探寻博物馆里的秘密。
在“浙里观物”,我悄然开启了“艺博启蒙”,这段经历为我日后的博物馆之旅,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专业视角,让我对艺术与历史的热爱发深厚。
林*珊|杭州
美是穿尘而过的光,这门课真的超值!课程中有资深老师引路让人如沐春风,有贴心的陈老师姜老师撑起了一个会务组,为课程服务保驾护航,有同频的伙伴趣味同行,带着这份对美的感知力,在未来的生活中持续闪光~
张*琪|苏州
要怎么形容这趟审美素养班的旅程呢?每节课老师把数年积淀揉成数小时干货。身边是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的同学,一聊起文博却稔得像老相识。
这一路跟着你们“解锁”的场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奢侈。艺博馆的策展人带我们看展签内外的故事,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馆长亲述遗址发掘的日夜;大运河紫博物馆里摸着2800年树龄的瘤木听木材诉说风雨;还有学长把压箱底的藏品搬来,手把手教我们看瓷器的门道..
那些能上手的瞬问,比任何课本都来得鲜活。
毛*敏|撬州
强烈推荐博物馆爱好者参加浙大博物馆文化解码与公众审美素养提升培训班!!!真是让我有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收获!每节课都是各位老师数十年积累经验的分享。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带我们从远古彩陶的神秘纹样,一路领略到清朝瓷器的精妙工艺。青铜器的蟠虺纹不再神秘,反而读懂了不同时期的精神信仰,书画作品的留白处,突然看出了古人的哲学智慧,佛像的衣褶流转间,感悟到不同朝代的信仰表达。特别佩服老师把专业术语转化成生动比喻,现在逛博物馆时,就像带着“解码器”能辨认出唐宋绘画的气韵差别,读懂各类纹饰的演变脉络,这种收获感实在太棒了!!!也特别感谢默默付出的姜老师与陈老师!课程资料准备得细致齐全,每次上课的场地和设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连课间茶歇都充满巧思。
李*成| 杭州
收获颇丰也是体感最好的一次研修班课程,请来的所有老师都是专长于考古研究与博物馆领域多年的专家学者,教授的知识都是干活慢慢,记笔记都完全来不及的程度,组织策划的姜老师、陈老师也细心周到,给学员谋得了很多课程中没有的小福利,同学之间友爱亲切,学习氛围非常好,课后组织在一起又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后续也会推荐身边的小伙伴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