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职研修班

马骏国学讲座孙子兵法如何?

来源:在职研究生联盟网 时间:2025-09-05 10:09:02

马骏国学讲座孙子兵法如何?

马骏国学讲座孙子兵法如何?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的资深学者和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马骏以独特的视角与创新的方法,将这部千年兵学经典转化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意义的现代智慧课程。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突破传统的创新性解读

与传统逐字逐句的训诂式教学不同,马骏采取了“掰开揉碎”的策略,将《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提炼为若干关键主题,如“奇正之术”“迂直之计”“兵不厌诈十二招”等4。他摒弃了刻板的文本注释模式,转而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战例(如拿破仑战争、二战案例)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结合,赋予古老兵法新的生命力。例如,在阐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他不仅引用历史战役的数据对比,还延伸至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市场调研策略2,使听众直观感受到战略思维在不同领域的普适性。这种跨时空的案例教学法,既保留了原著的哲学内核,又突破了单一军事视角的局限。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马骏特别强调《孙子兵法》的实践导向。他认为学习目的并非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而是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座中,他频繁使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类比:比如将兵力部署类比为资源配置优化,把“造势”战术转化为品牌营销中的势能积累3。这种转化并非简单嫁接,而是基于对“形”(客观条件)与“势”(主观创造)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2。对于军人学员,他甚至警示死记硬背可能带来的危害,主张通过沙盘推演和模拟对抗实现活学活用4。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理念,使课程超越了传统国学讲座的文化赏析功能,成为指导决策的工具箱。


语言表达与传播效能

尽管存在部分听众对其口语风格提出批评,认为某些表述过于通俗化或带有个人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马骏成功架起了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桥梁。他的讲解善用比喻和故事化叙事,例如用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战争史说明规则与突破的矛盾4,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这种通俗化处理虽牺牲了一定的学术严谨性,却极大降低了经典阅读门槛,尤其适合非专业背景的学习者快速把握精髓。正如有评价指出:“比一般的注本、白话本更有内容”,其价值在于激发兴趣而非替代原文精读5。


现代语境下的价值重构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马骏赋予《孙子兵法》新的诠释维度。他提出的“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观点2,与当下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环境中的组织管理需求高度契合。在清华园举办的企业高管培训课上,他系统梳理了从情报分析到危机应对的完整链条,帮助参与者建立动态调整的思维模型3。这种将古代谋略转化为现代管理语言的能力,显示出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把握——既不割裂历史脉络,又能回应现实关切。


争议与反思空间

当然,任何创新尝试都会伴随争议。有学者质疑其案例选择偏重西方军事史,可能弱化东方战争文化的特质;也有听众认为部分即兴发挥冲淡了体系化论证的逻辑性5。这些批评恰恰反映出马骏教学风格的双刃剑效应:强烈的个人魅力有助于吸引广泛受众,但也可能导致学术深度的损失。不过,就普及教育而言,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显然利大于弊。


综上所述,马骏的《孙子兵法》讲座是一场成功的文化解码实验。他以军事学家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借力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构建起连接古今、贯通文武的知识通道。无论是渴望提升战略思维的企业管理者,还是希望拓宽人文视野的普通听众,都能在其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如需进一步了解课程详情或报名信息,可拨打4000616586联系程老师。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详情

上一篇:解放军国防大学马骏教授是谁?

下一篇:马骏教授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意向课程

*姓  名

*手  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