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介绍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但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马列教研室。学院新成立后,充分发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院开设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是海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海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的挂靠单位。学院积极发挥专家教授的优势,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为地方政府提供理论和政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社会科学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1月21日,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大学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省委教育工委、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参与共建,在项目资金、课程设计、基地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对学院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各级领导对学院的建设高度重视,并深入学院给予亲切关怀和指导,激励着全院师生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二、师资队伍
学院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学校“大思政”人才队伍资源,着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骨干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讲师 28人,博士(含在读)32人。学院教师队伍中,现有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2人。学院成立以来,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2人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奖,2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人次在海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粤桂赣滇琼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多人次荣获一、二等奖。
三、党的建设
学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尤其是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升级,推动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坚持一面旗帜管总,狠抓思想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执纪监督责任,狠抓作风建设;构建三级联动机制,狠抓组织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群建;夯实四项重点工作,狠抓质量提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质量完成各项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深化学院党建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学院党建文化建设;塑造学院五大品牌,狠抓引领示范。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方面及时发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2016年以来,学院专家教授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报告30多场,多次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宣传和解读党的最新会议精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学院师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情况,多名师生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海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院党委被评为海南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教育教学
学院深入推进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改革创新与探索,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打造了学院“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品牌;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全国高校中产生较大影响,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和“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开展“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网络评论写作培训、举办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等,加强现代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启动教学研究项目,主持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丛书》,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人才培养
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渠道。近些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相继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讲堂”、“校友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途沙龙”等学术活动平台,并逐步打造成为学院学生活动品牌;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在全校所有专业名列前茅,连续四年荣获学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在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达36.6%,其中90%的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985”大学深造;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优良传统和特色,多篇调查报告被校团委评委“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多个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海南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公益活动方面,学生参加献血比例多次在全校排名第一,连续荣获学校“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一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在海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
和“研究生榜样人物”评选中均榜上有名。
六、科学研究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目前有8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60余项入围省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30余部,在学科领域主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10余项研究成果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其中《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七、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李俊、李辽宁、杨娜等教授每年到省直机关、地方政府和校内宣讲30多场,反响很好。受省委省政府委托,李德芳教授等对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调研和评估,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得到省文明办充分肯定;杨娜副教授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采纳;李辽宁教授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策略研究报告被省政策研究室采纳,张朔人教授到清华大学和国际旅游岛大讲堂讲学等。学院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全省学术会议等,如“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教学研讨会”、 “第28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 “第八届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学院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做出积极贡献。
八、未来展望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学院全体师生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凝心聚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以“一主两翼”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举措,即以建设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抓手,以全力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建设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基地为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5年1月21日,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大学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省委教育工委、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参与共建,在项目资金、课程设计、基地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对学院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各级领导对学院的建设高度重视,并深入学院给予亲切关怀和指导,激励着全院师生不断探索、追求卓越。
二、师资队伍
学院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学校“大思政”人才队伍资源,着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骨干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讲师 28人,博士(含在读)32人。学院教师队伍中,现有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2人。学院成立以来,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2人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奖,2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人次在海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粤桂赣滇琼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多人次荣获一、二等奖。
三、党的建设
学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尤其是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这一目标,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升级,推动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坚持一面旗帜管总,狠抓思想建设;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执纪监督责任,狠抓作风建设;构建三级联动机制,狠抓组织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群建;夯实四项重点工作,狠抓质量提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质量完成各项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深化学院党建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学院党建文化建设;塑造学院五大品牌,狠抓引领示范。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方面及时发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2016年以来,学院专家教授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报告30多场,多次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宣传和解读党的最新会议精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学院师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情况,多名师生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海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院党委被评为海南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教育教学
学院深入推进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改革创新与探索,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打造了学院“一对一”人才培养模式品牌;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全国高校中产生较大影响,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和“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开展“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网络评论写作培训、举办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等,加强现代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启动教学研究项目,主持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丛书》,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人才培养
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渠道。近些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相继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讲堂”、“校友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途沙龙”等学术活动平台,并逐步打造成为学院学生活动品牌;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在全校所有专业名列前茅,连续四年荣获学校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在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达36.6%,其中90%的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985”大学深造;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优良传统和特色,多篇调查报告被校团委评委“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多个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海南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在公益活动方面,学生参加献血比例多次在全校排名第一,连续荣获学校“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一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在海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
和“研究生榜样人物”评选中均榜上有名。
六、科学研究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目前有8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60余项入围省级科研项目,出版著作30余部,在学科领域主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10余项研究成果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其中《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七、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李俊、李辽宁、杨娜等教授每年到省直机关、地方政府和校内宣讲30多场,反响很好。受省委省政府委托,李德芳教授等对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调研和评估,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得到省文明办充分肯定;杨娜副教授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采纳;李辽宁教授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策略研究报告被省政策研究室采纳,张朔人教授到清华大学和国际旅游岛大讲堂讲学等。学院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全省学术会议等,如“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原理”分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教学研讨会”、 “第28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 “第八届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学院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做出积极贡献。
八、未来展望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学院全体师生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凝心聚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以“一主两翼”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举措,即以建设全国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抓手,以全力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建设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海南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基地为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