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入选了国家2011计划 [1]  、111计划 [2]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余亩,开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教职工5700余人,专职院士8人;全日制本科生5.4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9万余人。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回到济南。
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
发展演变
郑州大学
1954年9月15日,郑州大学第一届新生及教职员工、省市党政军领导、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领导共千余人,共庆郑州大学诞生。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设数学、物理、化学3系,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
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刘椽教授先期赴郑州考察,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
1956年8月,报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 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划归河南省管理后,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
1958年,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
1959年,在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郑州大学增设了土建、机械、水利和电机4个系。
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
1961年,原郑州师范学院并入,郑州师范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在开封前营门原游击衙署成立的河南大学堂中等教育部分以及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后改名开封师范学校)。
1962年,河南省应用物理研究所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开封师范学院。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组建郑州工学院。
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
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
1996年,郑州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6月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郑州工业大学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与河南化工学院合并组建国家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郑州工学院,文革期间曾停办6年。
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原郑州粮食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
1978年,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析出,复校为郑州粮食学院,现发展为河南工业大学。
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可以追溯到1928年,创建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从河南大学分出,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隶属于中央卫生部,是中国27所首批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1958年秋,河南大学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迁至郑州新址,其间曾接收郑州康复五院,改称第二附属医院,后又在其旧址成立儿童医院,1962年撤销。
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撤销,一部分师生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遭受严重损失和破坏,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
1978年,增设预防医学系。
1981年,成为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
1983年,增设儿科系。
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1985年,增设口腔系。
1988年,增设医学检验系和卫生管理专业。
1990年,增设药学系。
合并重组
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
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出席大会并宣布新的郑州大学成立。
2004年2月2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与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在省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书上签字,郑州大学正式成为国家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
2007年5月30日,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工作,成为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高校。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首批入选专业为土木工程;第二批入选专业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第三批入选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为材料工程、控制工程。
2011年,郑州大学成为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并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翌年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5%。
2012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10月10日,在原郑州大学创建60周年和嵇文甫先生逝世53周年之际,郑州大学举行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嵇文甫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名单。
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3月,郑州大学由“省部共建高校”升格为首批“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18年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 
2018年8月,郑州大学“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8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下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共有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教授721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
截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20人,专职院士10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授7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0余人 ;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并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1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7人,教授7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7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弗朗斯瓦·马蒂(外籍)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杨胜利、何季麟、刘炯天、王复明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不全):李梦如、师黎、魏新利、关绍康
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韩一帆、刘宏民、单崇新、张建营、申长雨、王复明、常俊标、高丹盈、王立东
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材料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关绍康)、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魏新利)、自动控制教学团队(师黎)、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唐明生)
教学模式
郑州大学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的专业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牵头,协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学校联合共建,共建单位将共同参与“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等的全部培养过程。
对外交流
校际合作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中国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郑州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招收本科生,还与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合作,在印度筹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
校地合作
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区和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建设了包括“中英联合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中心”等一批中外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郑州大学共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69个,其中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9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郑州大学校徽由“Z”、“大“、”人“和山峰共同构成,又形象英文第
郑州大学校徽
一个字母“A”,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蕴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意,象征郑州大学培养出的栋梁之材,山峰象征学子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第一个字母“A”代表永争第一。
校旗
 
郑州大学校旗采用大红色和明黄色,这两种颜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用这两种颜色作为校旗的标准色;红色代表着积极与活力,黄色代表着高贵的气质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文化
校训
 
郑州大学的校训是:求是 担当。
 
三风
校风:笃信仁厚,慎思勤勉
教风:博学明德,求实善教
学风:励学明礼,求真善为
 
知名校友
科教界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戴程鹏:现任美国Tennesse大学教授,获得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法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秦元勋:近现代数学家、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原黄河大学校长。
吴承业:数量经济学家,原华侨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霍秉权: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首批研究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杰出物理学家之一。
霍裕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
嵇文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
申长雨: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孙国梁:近代土木工程学家,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创始人、奠基人之一。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吴养洁: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
王楠林: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材料学家,中国耐火材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
李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庆斌: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曾获教育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席振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和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著名夏商周考古学家
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张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马建标:天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
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张友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兼任张学良暨东北军研究会副会长。
潘知常: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怀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刘培德: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泛函分析空间理论组召集人。
陈继会: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孙予罕:曾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学术刊物《FULL》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靳德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北京城市开发设计研究院(甲级)院长兼总建筑师。
杨培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车得基:郑州大学教授、国内著名化学专家,曾任郑州大学校长。
常俊标: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宋毛平: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田均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黎占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物理有机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玮:美国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州维基尼亚梅森医学中心外科博士。
韩新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心脏学会76届研讨会优秀科研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瑞德医院任教授。
陈永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杜百廉:解剖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副会长。 [77] 
杨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赵保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研究员、中国社科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李维明: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阚全程: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马保根: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郭学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兼任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宪法学会会长,郑州大学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秉义: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鹏: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朱海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俞海洛:中原工学院院长。
邢莹: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
卫世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张国臣: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宁金成: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长。
李少兰: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窦效民: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郭正让: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大白:黄河科技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