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

学院介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信息学院),始建于1990年。是济南大学主要的二级学院之一。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济南大学主要二级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4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20人,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以上,有一支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青年学术骨干为首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招生,在读研究生200余人,在读本专科学生2400人。 师资概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多人,教授、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人;建材局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设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岗位学科带头人岗位1个,校级特聘教师岗位18个。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网络中心、3个院属研究所和10个教研中心,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现有在读本科生2800多人,研究生200余人。 骨干教师 杨波,男,1965年2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建材局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 获奖情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 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 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陈月辉,男,1964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处长,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3月于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会员和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会员,A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n Soft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YOCSEF(济南)2007-2008主席。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s编委和《济南大学学报》编委。近几年先后担任40个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程序委员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 冯志全,山东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A3教授岗,基于自然人手的人机交互方向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CADDM》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形图像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国际期刊《The Open Virtual Reality Journal》编委,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ACM SIGCHI专委会成员,计算机图学专委会委员,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委员, CCF会员。 孙英明,男,1965年5月出生。现为济南大学工程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山东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 王玉泰,男,1963年4月出生。信息学院电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硕士学位。 李金屏,男,196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现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是济南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曾获得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山东省科技项目立项和省职称评定评审专家,济南市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专家。 曲守宁,男,1962年9月出生。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关键岗位教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济南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1993年3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董吉文,男,1964年1月出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教育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政法学院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是济南大学重点建设发展的人文社科学院,2015年12月由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原法学院合并组建。学院目前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工作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支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政法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工作在中央部委、省市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行各业,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余人。 学院概况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是济南大学重点建设发展的人文社科学院,2015年12月由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原法学院合并组建。学院目前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MPA)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工作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支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政法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工作在中央部委、省市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行各业,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余人。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37人,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人(含在读),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齐鲁晚报杯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2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人员2人,山东省委法律专家库成员1人。学院教师多人在中国政治学学会、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及省市相关学术团体兼任重要职务。 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济南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建有“山东省人大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山东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民主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济南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等省市级研究平台,建有校级社科研究中心、基地2个,校级学科方向团队4个。济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济南大学公共管理培训中心挂靠政法学院。 专业概况 目前学院的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四大学科与“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七个本科专业构建了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交叉发展、协同推进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政府管理、法治政府、社会法、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养老与社会政策、社会组织、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和方向上形成了“理论探讨与社会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并重”的研究优势和发展特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发展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都位居省内高校相关学院前列,具有独特的格局优势、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30余项,到账纵向、横向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等著名学府、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依托学院师资力量和智力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等工作,与省市人社、民政、公检法、城市管理以及济南、泰安、日照等地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关系。 学院广大教师发扬务实、创新、奉献、和谐的学院精神,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拼搏进取,为建设校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