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

学院介绍

公共管理学院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于2009年7月成立,其前身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目前学院涵盖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生命伦理学博士点、组织管理与政策创新、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等二级交叉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三个(含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授权点、本科专业三个(行政管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同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湖南省重点一级学科(哲学、公共管理学)和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   机构设置   学院现设有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哲学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四个教学系,有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心、宗教文化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城市竞争力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农业功能拓展与利用社会实验中心、人口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领导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与教育政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7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66%,学院拥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青年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育英计划人才、湖南省优秀教师等优秀高级人才。   荣誉与成就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项目1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多项,主编有“中南大学伦理学研究书系”、“中南大学社会学研究丛书”、“中南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丛书”等大型研究丛书,编辑出版有《伦理学与公共事务》、《治道》学术刊物,主办有《湘江论坛》学术讲坛,已经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在此讲学。学院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行政伦理学)、湖南省精品课程2门(行政伦理学、道德心理学),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30多项;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社会调查与统计中心、电子政务实验室等完善的教学条件。   近年来,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每年有两名以上教师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并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间都有出国深造计划。   学院秉承“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精神,坚持“人本、竞争、和谐”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省内第一、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管理学院。 [1]   院系设置   哲学系   学科概览   中南大学哲学传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陈国达院士关于地学哲学的开创性研究。1984年由陈念文、关锦堂等知名教授领头获得全国第二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奠定了哲学学科发展的基础。1990年由曾钊新教授领头获得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内率先领先开创了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研究方向。1993年成立哲学研究所,2002年成立哲学系。在李建华教授的大胆改革与精心组织下,2003年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两个博士学位点申报成功,2005年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团队   中南大学哲学学科创新团队现有专职教师38人,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8人、讲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校内兼职教授8人、校外兼职教授6人。   中南大学哲学学科团队由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统领,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团队。各二级学科团队既相对独立、同时又存在着不同创新子团队成员之间合作与互补的情形。中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建华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是第四届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伦理学二级学科团队,由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李建华教授领导。该团队主要由伦理学与中国哲学专业构成,骨干成员包括从事传统伦理思想和道教生命哲学研究的吕锡琛教授、高恒天教授、刘立夫教授、陈力样博士、谭忠诚博士等;着重于法律伦理学、政治伦理学、金融伦理学等应用伦理学研究的龙兴海教授、易小明教授、左高山副教授、丁瑞连副教授、周谨平博士、等;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中伦理问题等生命伦理学及医学哲学研究的田勇泉教授、卢光秀教授、肖水源教授、李凌江教授、贺达仁副教授等。该二级学科及其创新子团队逐渐形成了道德心理学、伦理社会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及生命伦理学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创新子团队,该团队成员主要由科技哲学、逻辑学与外国哲学专业构成。目前,形成了科学技术思想史、科学认识论与复杂性方法、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等三个相对稳定的独特研究方向。主要成员包括:陈一壮教授,李侠教授、蒋美仕教授、张功耀教授、孙明湘教授、阳建国博士、雷良博士、杨俊博士、董山民博士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创新子团队,该团队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专业构成。骨干成员有冯周卓教授、黄炎平教授、谭希培教授、贺福安教授、刘泽民教授、郑玉兰副教授、高凡副教授等,他们主要集中在发展哲学、管理哲学、认识论等领域。   学术成就   自1985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生320名、博士生8名,在校硕士生48名、博士生78名。自2002年哲学系成立以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 以及各类省部级、国际合作与企业委托项目等共40多项,到校科研经费近300万元;中南大学哲学团队自2002年以来,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国家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60多篇,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 70多部,获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励15项。   立足中南,辐射全国。我们对中南大学的哲学研究及创新团队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哲学必须指明我们生活的真理、意义和目的。   公共管理系   学科概览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相关的课程教学和培训,1999年正式设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得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得湖南省重点学科。   学科方向及研究成果   通过整合哲学、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现有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源,以及中南大学教育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强势学科资源,形成了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省级公共管理学科。该学科现已形成了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行政哲学与公共伦理、行政领导与公共决策、公民社会与NGO治理、公共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不断拓展到政府规制与公共经济,电子政务与绩效评估,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有相当影响力的、成熟的、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共获得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项目1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课题经费超过800万元;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学研究》、《经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高水平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相当一批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2余项。   学科队伍与人才培养   学科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学历高、能力强。现有校内外从事公共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4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8人。40人具有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体系行政管理系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10名;拥有博士学位者14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形成了合理的梯队。学缘广博,相当一部分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或者是与公共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   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公共管理的实际需求,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至今,已毕业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500余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200余人,专业学位(MPA)硕士研究生250余人,所培养学生的质量颇受用人单位好评;每年一次性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每年都有学生设计的作品在全国“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升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本科生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科学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300余篇;每年都有2-3人获得中南大学和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   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   学术交流方面,积极拓展渠道,努力参与国际对话。公共管理学科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近五年,有5位教师在国外分别在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学者出国访问交流。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与澳门大学一同举办了两岸四地比较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学术活动有声有色,“中南讲堂”、“湘江论坛”、“‘公行天下’学术沙龙”经常邀请国内外名家与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社会服务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比如,与湖南省民调中心合作开展了“湖南省党政干部满意度调查”;与民革湖南省委合作,积极献言献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中心合作,在湖南省开展CGSS数据调查,跟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境况。每年都有1-2名本专业中青年教师到地方政府挂职,另外,还有多位专家给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公共管理专业将一如既往地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合理规划公共政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一如既往地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注重交叉,开拓创新,将立足本土公共管理实际,回应中国现实问题,参与国际对话为使命,打造出中南特色   社会学系   学科概览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于1999年筹建,2000年招生首届社会学本科生,同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人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增设人口学硕士点;2010年获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授予权;2012年获得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名。   教师队伍   社会学系有教师18人,教授6人,客座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含博士后)9人,博士候选人6名,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其中李斌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出站,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社会流动等方面的研究;章辉美教授为中南大学管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社会政策;李桂平教授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管理学院,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系主任潘泽泉教授于2006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于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中南大学升华育英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谢新华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日本立正大学文化社会学专业,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中日文化比较;董海军副教授于2007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谷中原教授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发展方向)博士,主要从事交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黄娟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目前从事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另外还有多名教师在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科研成果   从2001年至今,本系教师共承担课题5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2007年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省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出版社会学专著、编著50余本,目前正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南大学社会学文丛·和谐中国系列”大型丛书。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500余篇,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中国人口科学》《社会》、《战略与管理》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以及论点摘篇、篇摘、题摘等。   科研机构   和谐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斌教授)   中南大学中国社会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潘泽泉教授)   中南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杨成胜副教授)   湖南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筹)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筹)   主要研究领域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研究   湖南区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   城乡社会发展研究   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   社会心理与行为研究   交通社会学研究   医学社会学研究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文化与社会传播研究   研究特色   经过全体老师近10年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若干研究思路和特色:   立足于现实发展的湖南区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注重实地调查、市场调研和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   注重现实问题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学术传统   多学科交叉,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城乡社会发展研究、社区研究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成立于2010年9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主要从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已组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职称、年龄、学缘、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所有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力争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经济与社区保障方面形成特色、培育优势。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概论、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前沿、保障伦理学、社区保障学、社区建设与管理、员工素质测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是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典型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管理的真才实学。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需求旺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真诚欢迎有志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社会保障管理专家的广大学子踊跃报考我系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名中南大学文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中南大学文学院,2015年5月28日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介绍   中南大学文学院坐落在古城长沙美丽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系于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和中南大学一起成长,以特色文科创学院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一个基础文科学院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加强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学院招生和就业,推动学院快速稳定地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15年5月28日将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院以来,学院本科专业从1个发展到3个,硕士点从1个增加到11个,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一个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美学、审美文化学、文化产业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院以来,本科生从不足200名发展到700余名,研究生从20人以下发展到200余名,从规模到水平都有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八个二级学科、传播学、美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在读博士6人,博士后3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10多所名校。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缘、学历结构和年龄、职称结构。在校本科生66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95人,博士研究生10人,留学生有9人。   知名教授   刘泽民,男,1957年生,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有《应用美学》、《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主编教材有《文学原理》,《美学基础新编》:合著教材有《美学引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合著著作有《国民素质论》、《西方美学范畴史》。 [3]   阎真,男,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同年评为副教授。   2000年到中南大学文学院工作,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同年评为教授。《沧浪之水》获《当代》杂志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长篇小说奖,毛泽东文学奖,至今已出版43版约45万册,200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记一等功。2003年出版理论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因为女人》,获中国出版集团颁发的年度专家五佳奖,读者五佳奖,2011年当选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2004年获法国政府资助赴法国进修。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2013年端午节期间,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端午时节话屈原》。  此外,杨雨还在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栏目与赵忠祥一起担任大学士   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已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省级、校级科研、教学奖励。   教学建设   文学院下设三系、四所、三个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基地两个工作室。   学院坚持“经营学院、和谐人心、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的办院理念,积极实施“以特色创品牌”、“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博士点突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精干而富有特色、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学院。   特色学科   网络文学   研究抢占先机学院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网络文化研究所。在该领域率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资助。发表网络文学研究系列论文近百篇,已出版《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等多部学术专著。创办了第一家“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并已获得湖南省“网络文化研究基地”,其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文化产业   学科异军突起文化产业研究是学院新的学术增长点,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始培养文化产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院。欧阳友权教授是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2005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博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化产业概论》。2006年成立我国第一家文化品牌研究机构――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出版并发布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化品牌年度报告》。现有3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从事文化产业方向的学术研究,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大影响。   小说创作   饮誉文坛学院副院长阎真教授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沧浪之水》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学院成立了“阎真工作室”,并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扩大这一文学品牌的影响力。归国博士聂茂教授亦有多部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著作面世,并获得多项奖励。   三峡移民研究   影响广泛由刘青松教授牵头申报的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交际问题研究》获准立项资助。欧阳友权教授等指导学生完成的《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课外研究成果,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哲学与社会科学类作品一等奖。   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   (一)文艺学   文艺学是本学科点最早拥有硕士点的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文学评论》发文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其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基础文论研究成果突出。本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文学原理、文学思潮、美学范畴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欧阳友权教授主编了高等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湖南省规划教材《文学原理》,他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柏定国教授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论(1956-1976)》、刘泽民教授的《西方美学范畴史》、《实践存在论美学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学术界广泛好评。   2.网络文学研究占领制高点。本学科是全国高校最早将网络文学列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率先创办了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5本)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7本)、“新媒体研究丛书”(6本)、《网络文学发展史》、《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比特的世界——网络文学论稿》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00多篇。拥有“网络文学”省级精品课和“新媒体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3.应用研究对接社会重大需求。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艺学学科还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开展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产业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主持完成《电影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化部项目)、《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基础人文学科如何服务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代文学   本学科方向成长迅速,并形成了显著的科研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古代文论及古典美学研究成果卓著,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开阔学术视野。本学科成员中多数具有跨学科治学背景,如学科带头人毛宣国教授即是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均高居学术前沿,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杨雨教授为法语学士、哲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交流和讲学;白寅副教授为理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批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本方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如《心灵化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美学新谈》、《中国美学诗学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史》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来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2、词曲及民俗学研究崭露头角,新锐突起。本方向还拥有六大词学、戏曲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师从学界泰斗,近五年在词学界、戏曲界崭露头角,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省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了如《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情陆放翁》、《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等多部专著,获得科研奖励多项,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哲》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传习融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疏离。本方向拥有以余德泉教授领衔的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团队,创作成果斐然,并在本专业形成了浓郁的诗词创作、吟诵唱和及书法艺术氛围,多次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诗词、书法作品,指导的研究生在诗词创作方面亦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例如2008级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古典诗词大赛中荣获诗组冠军。   4、科研梯队整齐,兼具中年学者的沉稳及年轻学者的锐气。本学科方向科研梯队的最大特色是梯队整齐: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50-60岁1人,40-49岁4人,30-39岁4人,避免了某些传统专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具备深厚的发展潜力,传承了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术界已形成较大影响,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各高峰学术论坛,好评如潮。特别是杨雨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获得了很好的影响。迄今为止,本学科方向的中青年学者已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西南铝教育奖2人次,中南大学师德奖1人次。   (三)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二级学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组成。本学科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省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奖4项,创作有全国影响的长篇小说3部。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阎真教授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能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取得相当高成就的教师之一。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3部,获得全国性影响,为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中《沧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万册,多次获奖。因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的成就,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并记省政府一等功。   第二,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王攸欣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朱光潜学术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其现代批评理论特别是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第三,乡土文学研究开拓新视角。禹建湘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乡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纪以来乡土想像的生发机制和表现症候,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革命话语在乡土想象中的激荡与消隐》,另有同一方面论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想象: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并主持两个“乡土文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在“乡土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锐   此外,谭德晶教授在诗歌理论特色鲜明,出版专著多部,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很好地推进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深度。苏晓芳博士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本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说创作、现代批评理论研究、“乡土文学”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特色鲜明,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共有教师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讲师,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队伍整齐,结构合理。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获省级奖励1项。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于两个方面:   1.探索词语源流,研究优势明显。本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任继昉教授潜心研究词源学二十余年,取得了令人赞誉的研究成果。任继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师承著名词源学家蒋礼鸿先生,主攻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至今已经发表了20余篇词源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辞书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论文《“胡同”:谱系关系新视野》、《王念孙〈释名〉校语》、《“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国学》、《说“文”谈“字”》、《说“诗”》。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和”文化源流研究。结项时材料扎实,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得到了了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的评价。出版的专著《汉语语源学》获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古汉语研究》等多种刊物都曾发表书评,学界同人也曾广泛采用。任继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词语源流的宝贵材料,揭示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纠正了辞书字典的讹误,为字典辞书编写质量的提高、词汇理论的丰富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做出了贡献。其学术专长意义重大,成果斐然,优势明显。   2. 融合方言音韵,研究特色鲜明。本学科方向的刘青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和《音韵及诗词格律概要》,在音韵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三峡移民语言交际问题研究,为国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学科方向的李星辉副教授专心于湘南汉族土话和湘南瑶族勉语的接触影响,调查研究湘南瑶语全面深入,在汉语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在《方言》上发表了题为《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的论文,也获得了方言学界的积极肯定。刘青松教授和李星辉副教授的研究正好体现了本学科的一个特色:音韵和方言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关注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方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使用,展现汉语语音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就能深入追踪方言的历史,把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这样的研究特色既鲜明突出,又潜力巨大。   (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是中国语言文学二级硕士点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有海外学术经历。该硕士点现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循守在“精干而富有特色”中争创一流这一文学院的战略信条,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本学科团队都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到新的学术空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   1.欧美文学方向之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方向带头人曾繁亭教授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其早年曾出版专著《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孤独的雄狮-海明威传》等四种,译著《豪门怨》、《魔杖》(合译)等两种,主编丛书1套(10种)及其他专业著作8种。基于如下强烈的问题意识——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内学界西方文论研究与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长期处于断裂状态,作为作家作品研究与文论诗学研究之关节点的思潮研究的阙如则是造成这一断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学术焦点转向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刊发的10多篇论文,以及2008年获得“优秀”结项结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之最终成果《文学自然主义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均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后者印行后,以其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系统的全新阐释在学界引发较大反响,《文艺报》等重要报刊给予高度评价。   2. 比较诗学方向之西风东渐中的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研究。比较诗学方向带头人欧阳文风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已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几年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但大都停留于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空战”者众,欧阳文风教授力避凌空蹈虚,其基于西方印象主义对李健吾感悟诗学的剖析、基于西方生命美学对王国维与宗白华文论建构的阐发等系列成果,以沉实但不失锋锐的学术个性,对西风东渐中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与嬗变进行了颇富开拓性的探究,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 比较文学方向之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研究。比较文学方向带头人为海归博士聂茂教授。从《民族寓言的张力》运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还原性”阐释,到《俄罗斯心灯》等著作基于中国文化现实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招魂性”解读,注重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究当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变革,并在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对这种变革作出回应,始终是聂茂教授比较文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在大量直击当代文学现场的学术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创作实践——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等多部,曾获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40多种奖项。   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   (一)跨文化传播   本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这一重大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总结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发展脉络,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关照上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从多角度拓展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尤其注重在比较文化的层面展开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过程中,借鉴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关学术机构为合作伙伴,开展大陆与台港澳新闻比较研究;注重培养研究队伍的跨文化能力,积极与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丰富了学术内涵。   2、本学科方向紧密跟踪当代文化传播发展态势,营造和完善专业交叉。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剧烈。而新闻媒介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当代新闻媒介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运用新闻媒介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如何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是当代新闻实践给学术界提出的新问题。而要回答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而本学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走复合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3、跨文化资源的师资力量。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禹建湘教授长期从事女性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学和社会学理论功底,杨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国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评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刘青松教授则是长期从事文化语言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都是带着其他学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转入新闻传播领域的,能够为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   (二)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教学科研团队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两位讲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欧阳友权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教学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和省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的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媒介研究处于学术前沿。本学科是全国最早将网络文化(含网络文学)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之一,率先创办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传播与文学》、《网络叙事学》、《网络恶搞文化》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化传播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传播研究的重镇。   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本方向着力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媒介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如白寅副教授的国家课题“数字媒介信息传播引发的集合行为及其防范”,论文《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等,对网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互动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考察网络流言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传播统计学分析手段,如其论文《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实验分析报告》,就通过控制实验技术解释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义赋予问题。   (三)文化产业   本学科方向基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学、研究力量和丰硕的成果而设立。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挂牌成立,是中南大学整合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和高教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国民经济,培育和推广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与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学在全国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学文学院最早实施文化产业类研究生教育,直接参与、组织和制定了文化产业学科规范,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的出现。本学科专家团队合力打造的课程《文化产业概论》入选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编写的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该领域全国第一本专业教材;《文化品牌学》是我国惟一的文化品牌专业教材。   2、有代表国内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来,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专家团队致力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已连续五年推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年度报告,共发布各类文化品牌报告222个,深受社会各界好评。钟虎妹副教授对我国报纸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湖南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业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专家团队在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等方面,始终站在同类研究最前列。   3、紧紧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政各领域互动。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品牌创意、文化品牌规划、文化品牌评估和文化企业管理咨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等业务。本专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为22个行政区域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50余个优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务,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传播实务方向是本一级学科与湖南媒体环境积极互动的成果。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队伍结构。其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广泛融入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实务的研究领域。突破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的传统思路与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寻求并揭示新闻传播实务的运作规律及其内在奥秘。同时,密切注视新闻传播业界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探讨媒介发展及“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应用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媒体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本学科方向团队的专家均有在媒体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新闻一线业务经验。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为新西兰归国博士,曾担任《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的记者;胡光华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前任主任,刘泽民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现任主任,是校内媒体的直接责任人;王晓生副教授曾供职于北京的报纸和杂志;范明献博士曾担任长沙电视台专业频道制片人。他们丰富的业务经验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2、本学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体的大力支持,拥有优越的教研与实践互动环境、机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与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现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红网合作搭建产学研联合体,先后完成20余项委托项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学科专家团队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地方媒体品牌竞争力,也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打开了一个通道。   3、本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实现了“博士化”,发展后劲十足。本学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讲师,都拥有博士学位。钟虎妹博士的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王晓生博士的新闻法制研究、范明献博士的新闻伦理研究、周灿华博士的受众心理研究、马薇薇博士媒介消费研究,都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   获奖情况   学院成立至今,已完成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2项;在研项目23项。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1次,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次,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等。   教学设施   数字出版实验室   数字出版实验室建成于2015年,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设备最先进、技术领先的实验室。   非线性编辑室   视频、音频非线性编辑软件教学,学生非线编辑练习,电视编辑实验与实习,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   演播室   电视摄像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评析制作、播音主持等课程教学及学生实验练习。   录音室   广播编辑制作、电视节目评析制作、播音主持等课程教学及学生实验练习。